首页 日语教育动态 会议 第三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第三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成都隆重召开

来源:日语港 作者:日语港 时间:2017-05-07 阅读:6908

422日上午,“第三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在成都拉开帷幕,来自全国130多所高校的日语教育专家、学者以及一线教师汇聚一堂,围绕“外语教学改革中的思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这一会议主题展开深入的交流探讨,集思广益,共谋中国高校日语专业教育发展大计。

本届论坛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员会、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主办,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西南民族大学承办。

开幕式上西南民族大学校长曾明教授、教指委日语分委员会主任修刚教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周异夫教授、西南民族大学外语学院院长曾路教授以及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分社彭冬林社长在开幕式上致辞。修刚主任在致辞中向来自全国的两百多位参会代表表示由衷的欢迎和感谢。修刚教授指出,本届论坛以贯彻国家外语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为宗旨,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活动设计。在即将出台的《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大背景下,本届论坛将抓住“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两大主题词,探讨外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

教学改革与发展方向指引

422日上午,教指委日语分委会主任修刚教授、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周异夫教授、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石黑圭教授、京都大学定延利之教授进行了主旨报告。

修刚教授:日语专业教育目标的实现与“两种能力”的培养

修刚教授

修刚教授在报告中首先提出了日语专业面临的新形势,他指出目前的日语教育处于“后黄金时代”,面对中国外语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日语教育也应由传统粗放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培养方式,向以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日语人才为目标进行改革。接下来,修刚教授详细解读了新“国标”中对日语人才培养目标的规定,并分析了日语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新要求,指出了“学术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两大培养方向。此外,修刚教授还解读了何为跨文化交际,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他强调,中国日语教育应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际能力、适应形势变化的日语人才。

周异夫教授:再谈日语教育改革

周异夫教授

周异夫教授从教育手段和方法、教学内容、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等方面,对日语教育改革进行了详细的剖析。他指出,教育改革应充分考虑社会发展与需要,结合国家发展、供给侧改革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培养人才。不仅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更应结合各高校日语专业的特色和优势,培养其思辨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人文素质及综合能力,从而实现“日语+特色”的教育体系。最后,周异夫教授还谈到日语教育改革应坚持:加强作为专业的日语基础科目教育,突出特色优势,将综合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环节中,加强师资培养。

石黑圭:中国人学習者の日本語による思考表現の特徴――独話のフィラーを中心に」

石黑圭教授

石黑圭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的日语学习者在交际能力方面常出现的一个问题,由于对日语终助词、接续词等的掌握不到位,使得中国学生的日语口语听上去比较僵硬、不自然。石黑圭教授在对数十名不同阶段的日语学习者进行了实际调查后,总结了学生的普遍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法。他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使用日语接续词,并在传统的以书写为重点的教学方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口语,也就是以交际为目的的语言能力培养。

定延利之:非流暢性と発現性からみる日本語母語話者の発話の規則性

定延利之

定延利之教授从“非流畅性”和“发现性”两个角度,对日语母语者的口语表达进行了分析,从另一个侧面解读了如何培养交际能力。定延利之教授将语法研究中「きもち」这个概念引入口语交际中,并将日语母语者的日常会话分为了五大类,从语音、音调以及文末表达方式等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

教学改革经验分享

422日下午和23号上午,来自东北、北京、河北、山东、江苏、四川等省份的8位不同类型院校的代表,围绕国标背景下对教学改革方面的思考以及所做的尝试,向参会的老师进行了经验分享。经验分享,思维碰撞,发言者与参会者共同交流,共同思考与探索国标背景下今后人才培养的新思路。

游衣明:“国标”背景下如何保障日语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以南京农业大学教学改革为例

游衣明副院长分享了南京农业大学的教学改革。游院长指出,南京农业大学是一所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优势和特色的全国重点大学。日语教学紧抓住大学特色,旨在培养善于思索、具备科研基本能力、能够服务于社会的“复合型日语专业人才”及“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

于飞:“综合日语”的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改革尝试——以“国标”提出的思辨及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目标

于飞

于飞教授以“思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为中心,详细阐述了如何将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融入到核心课程。于飞教授首先以初级日语12的课程设计为例,介绍了思辨型课堂的特点是由知识传授型向运用型转变,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是“说”的设计者和组织者。之后,于飞教授又介绍了高级日语12的课程设计,指出课堂应由知识传授性转化到学生参与型,导入任务型授课模式。他认为,只有通过课程设计的改革,才能实现“国标”中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罗米良:以内容输出为导向的高年级听力课程

罗米良副教授以高年级听力课程为例,介绍了“以内容输出为导向”的课程设计。他结合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实际课堂案例,具体阐述了听力课程设计。通过让学生在训练听力后进行归纳总结、主题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以输出为导向的思辨能力和交际能力。

秦颖:以“语言输出”为驱动力的日语教学改革——以大连民族大学日语专业建设与探索为例

秦颖教授以“语言输出驱动”的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主题进行了报告。她主要从基础条件、实践和质量三个方面,对大连民族大学如何实现上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介绍。她强调,培养方案应本着循序渐进、科学合理配置的原则,做到课程安排针对性强,由浅入深,长度和深度相兼顾,理论课和实践课有机结合。

周晨亮:“国标”背景下理工类高校日语专业的定位与教改之路

周晨亮主任结合北京理工大学日语专业的实际情况,阐述了目前理工类高校日语专业的定位与改革。他指出,理工科大学的小语种专业不能失去人文精神,应注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强调多学科的融合,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特色培养方案。学生不但应有语言能力,也应具有一定的科研和创新能力,以及一定的理工科知识和现代工程技术知识。

高玉军:基于“国标”的教学改革与教材教法

高玉军教授以齐鲁工业大学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为例,介绍了“国标”的实践工作。他不但介绍了日语专业学科的特色课程,还从科学性、系统性、创新性、实用性四个方面介绍了教材选择,以及横向与纵向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史艳玲:“国标”北京下的综合型大学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探索

史艳玲主任站在综合性大学的角度,以河北大学为例,介绍了新形势下综合性大学日语专业的改革与尝试。学科以“基础扎实,专业精深;基础宽厚,适应能力强;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作为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创新型,应用型,开放型,综合型”的培养特色。

马永平:“国标”视野下的日语专业学生素质教育路径探索

马永平教授以“国标”中对学生的人文与科学素养培养为重点,介绍了西南民族大学的日语专业本科培养方案。在数字化教学的大背景下,通过开设“经典原著导读”课程,对加强日语专业学生素质培养的实现路径进行了探索。

之后,北京外研在线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吴文静女士结合当前数字教学环境的发展,以“数字化环境下的外语教学资源体系建设”为题,向参会老师介绍了近几年外研社在数字资源开发建设方面所做的工作。

教学改革百家争鸣

圆桌论坛:基于“思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

在高屋建瓴的主旨报告环节和精彩纷呈的教学经验分享之后,本论坛进入圆桌论坛的环节。本次圆桌论坛由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东方语言文化学院院长陈多友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日语系主任邵建国教授,大连外国语大学刘利国教授,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日语学院院长杨玲教授,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张佩霞教授,天津外国语大学日语学院院长朱鹏霄教授,东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刘克华教授,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主任刘晓芳教授七名国内著名专家参加了本次圆桌论坛,就基于“思辨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探索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围绕本次高端论坛的主题,主持人对论坛环节和问题精心设计,论坛七位嘉宾的睿智发言更是将本环节推向了大会的高潮。

至此,“第三届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高端论坛”圆满落下帷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综合语种分社彭冬林社长在闭幕式上对一天半的会议做总结发言,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会长周异夫教授做闭幕式致辞。

在一天半的学习交流与分享之中,老师们一边听取专家学者的主旨演讲,一边与同行进行深入的交流,畅所欲言,碰撞智慧,发散思维,共同交流,为今后全国高校日语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描绘了一幅美好的蓝图。

  • QQ
  • 公众号
  •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