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日语教育动态 著作 《日语深度阅读》新书推介+感人的序言

《日语深度阅读》新书推介+感人的序言

来源:日语港 作者:日语港 时间:2011-07-04 阅读:6595


  《日语深度阅读》(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是继《日语文学作品听读与赏析》(外研社)、《听读日本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之后,由淮海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赵平带领的团队编著的又一部日语文学作品泛读与听力的力作。
  作品以赵平教授在日本出版的三个「話題作品」━━「私の宝物」(短編)、「秦娘美」(短編)、「天に向かって歌う」(中編)为主线,加以详尽的注音,注解和翻译。所有注解都给出口语例句,便于学生在会话中应用。翻译亦由作者亲自动手,与原作达到了最大的默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该书附带的MP3录音。以日本剧团NLT的专业演员牵头,录音由多达20名的演员精心录制,语调丰富多彩,绘声绘色,连外研社的编辑都感叹说,如此众多的演员参与的有声读物,目前在中国,“除了赵氏日语,别无分店”。
  《日语深度阅读》是江苏省唯一的日语精品课程泛读与听力配套教材,作为泛读课使用的同时,又具备听力练习的立体功能,便于课堂应用,实为一部不可多得的好教材。


艰难绝阻,成我人生


(此文是为迎接新生写的演讲稿,借为本书序言)
赵平


  三十年前,我也曾是一名大学生。如今,我是一名日语教师。日语中有一句箴言,我姑且把它译为:长袖相拂,亦是他生之缘。
  在海外游学多年后,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落根苏北,每日置身于淮海园朝气蓬勃的学子之中,这就是一种缘分。我经历了从煤矿工人到英语翻译,再到留学生,及至日本大学教师、中国大学教师的成长历程。如今站在淮海园的讲台上,我所依托的或许可以说是亿万年修得的缘分吧。
  我是一名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从不相信前世或来生。我所说的“亿万年修得的缘分”,其实只是唯物主义的简单道理。人人都明白,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由无数个偶然——甚至是负面的偶然——组合而成的必然。正是由于亿万年前的种种偶然,促使人类与其最早的血缘兄弟——鼠类分道扬镳。天灾是一种偶然,它结束了恐龙时代,给哺乳动物腾出了生存空间。地变是一种偶然,它将人类的祖先驱赶出丰饶的森林,迫使他们告别树上的弟兄,在草原上去编写猿猴的历史……。再经过无数偶发事变和为了对应事变而做出的殊死努力,人类终于告别了爬行动物的行列,步入昂首行走的新纪元。这种由偶然的事变逼迫出来的努力所带来的必然,在我看来,就是修炼出来的缘分,我与每一位学子的邂逅,靠的也是这种缘分。
  三十多年前,一段缘分促使我学起了英语。这段英语缘又将我带入大学,结识了恩师倪龙渭先生。毕业后天各一方,音信也少,然而与恩师的缘分尤在,因此,在二十年后,在倪龙渭老师的感召下、我放弃了国外的工作和生活,来到了淮海园。
  茶前饭后,我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就是:你怎么舍得放弃日本那种优裕稳定的生活来到苏北这么一个“穷乡僻壤”呢?我的回答总是:长袖相拂,亦是他生之缘。我与恩师相知相交的师生之缘先天就已注定,无法割舍。再者,艰难困苦,成汝人生。相比之下,苏北的发展是慢了一些,而这不也正是发挥我们才能的绝好舞台吗?
  我与淮海园,与淮海园园中学子们的相遇,是一种缘分,而磨难,与我的人生似乎也结下了一种不解之缘。
  我出生于“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贵州。少年时代正值“文革”期间,读书只读到小学四年级,跟初中、高中无缘,十三岁下矿挖煤,后来又干过车工、磨工、铣工、钳工等。二十二岁那年,我决定向大学冲刺。由于我曾因偶发事故留下了严重的脑震荡后遗症,工厂的师傅和师兄弟们都认为像我这样的低能儿是根本没有希望进入大学殿堂的。然而,就在师兄弟们斗扑克牌和张家长李家短的喧闹声中,我铢积寸累地努力,用了一年时间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梦想。
  努力,不仅能弥补任何先天缺憾,也能带来超乎寻常的收益。
  大学临毕业时,我考研失败,回到了贵州,成了贵州大学的一名教师。然而,我并没有放弃读研究生的梦想,边教书边自学,又是经过一年的寒窗苦,以不错的成绩考入了天津外国语学院,圆了又一个美好的梦想。
  命运注定我的磨难未尽。就在我整装待发要去天津外国语学院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被查出身患恶性肿瘤,从此与手术台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渴望完成研究生学业,于是,手术伤口还没完全愈合便奔赴“天外”。然而,仅仅一个月,肿瘤转移,只得在北京第二次接受紧急手术。然后,我怀着万分遗憾返回了故乡,继续接受化疗。
  一年的化疗,所经历的痛苦,只能用“非人”二字来形容。化疗的呕吐反应稍微平息,我便努力进食,为第二天的化疗储备体力,同时以书为伴。后来,由于血相过低无法继续化疗,连主治大夫也选择了放弃。我告诉自己:也许,我别无选择,只有坚持和努力才能让自己爬离地狱的边缘。于是,我断然办理了出院手续,回家自疗!奇迹总是在坚持与努力中产生的,一年后,我再次回到天津外语学院的课堂,在名师朱万清的麾下学习语言学。
  偶发的恶性肿瘤造成的磨难,却玉成了我又一段精彩人生!
  天津外国语学院毕业后我留校任教,不久东渡日本留学。只身一人在异国他乡,再遭些磨难总是难免的。可谁知到了我身上事情总是这么惨烈!
  到日本后的第6年,我到长野县讲学时,竟骑着摩托车与卡车相撞!结果被甩飞出去二十多米,造成身上数处严重粉碎性骨折,住院长达半年之久。其间,导师到医院探视,开口便说“赶紧写博士论文!”这也太不讲人性了吧——学生躺在病床上半身不遂,竟然催写论文!于是,我支吾着说:“等出院后再说吧。”然而导师却十分认真地说:“一天也不能等。机会,不是等来的,而是在突飞猛进中撞上的。”
  导师的话让我幡然醒悟,让我意识到时不我待。于是我就在病床上敲击键盘,在数次接骨手术的苦痛之中完成了博士论文初稿。为了尽快出院参加答辩,我又拄着双拐练习走路,从医院到家里正常人十五分钟的路程,我走了整整四个小时。当浑身上下都被汗水湿透、精疲力尽地走到家门口时,我明白自己又一次战胜了自己。据说,医生和护士曾满院子地寻找我这个不可思议地丢失了的病人。
  出院以后,我顺利通过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事后想想,如果住院期间不能完成博士论文,出院后背负打工生活的重压,以我的精力和能力,那几十万字的论文必定不能按要求完成。后来的文学博士课程、日后在日本大学任教,以及视作人才被引进到淮海工学院任教,将都成泡影。
  其实,当初我的真实想法是比较消极的:既然已经有了几个硕士学位,也就不要过于苛求博士学位的桂冠了,更何况我所在的学校十七年来在我所学的专业也就只授予过一个博士学位。我当时想:这漫长的十七年空白怎会轮到我这个留学生来填补?更何况咱又是一个被同学们称为“皮带没眼——系(记)不住”的主儿。然而,没有想到的是,严重的事故竟然赐予了我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2001年,在恩师的召唤下,我来到淮海工学院时,日语专业还处于步履维艰的草创阶段。我迫不及待地开出了几门新课程。由于是新课程,别的老师需要时间熟悉,我便自告奋勇地全部包揽下来。在此后的三年里,我同时扮演着系部领导、普通教师、父亲加母亲(身边带着一双儿女)的多重角色。为了多上课、上好课,我常年夜以继日地工作。这种不顾身体健康的做法,令我又一次被癌症袭倒。
  这次的肿瘤出现在胸部,大如拳头,发现时中央已经溃烂,形成大面积胸水。做开胸手术时发现肿瘤已经浸润了其他脏器,无法完全切除,只能做姑息手术,随后转为放疗。在肿瘤病房里,我看到其他病人盯着天花板,满眼无助。在命运的突变面前,有许多人无法适应自己的新角色,在煎熬中一点一点地放弃了获得新生的希望。只是,我却没有等待或放弃的富裕时间,因为我知道,学院里的老师和同学们正期待着我的回归。我肩上所担负的行政、教学和家庭三副重担,任何一副都不能随便放下或推给他人。于是,我利用放疗的间隙,又一次开始了在病床上的写作……。当结束治疗走出医院时,我在病房里编写的《挑战日语口语》一书已将面世。在接下来的五年间,我出版了20部教材和专著,竟在不知不觉间成为所在院系的科研大户。
  这就是我的经历和人生。两次癌症的威胁和一次交通事故,都没有让我的生命停息下来。相反,却成为我向上攀登的动力。这也使我通晓了这么一个道理:眷顾自助之人的这个“上天”,原本就存在于自助者的心中,就看你要不要了。
  如果你决定做一只鹰,那就不可害怕逆风。只有借助逆风的提升,你才能到更高的苍穹上搏击。
  我感谢每一个让我身处逆境备受磨难的偶然。在积极的人生抉择面前,任何磨难与挫折都将成为一次新的腾跃起点。
  在一次开学典礼上,面对莘莘学子,我曾发自肺腑地说过这么一段话:至今为止,大多数同学在生活上,都沐浴在父母那细致入微的呵护之中;在学习上,也常常是被动思考,不思创新,只知“谨遵”师教。然而,进入大学以后,一切将截然不同。大学是自立、开拓、探索、获取、张扬个性的竞技场,每一个学生在这里都必须从心理上彻底“断奶”,体验做成年人的种种烦恼,历经重重挫折,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到搭建自己知识结构的最合适的立足点,用汗水喷洒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在大学里,老师不再是护犊的母牛,而是学子们脚下的方砖。老师仅仅铺就你们成功之路的最初几块基石,剩下的大段路程必须由你们自己走下去。因此,你们必须迅速适应这一转换,尽快进入角色。张惶失措、消极等待、不知如何自助的人,神灵亦无能为力。“天道”只会“酬勤”……
  失败与挫折是人生的伴侣,它们与生俱来,与我们形影不离。没有含混不清的牙牙学语、错字病句,你就不可能有日后的出口成章、下笔有神;没有步步趔趄、跌倒爬起,你就永远学不会用自己的双脚丈量大地、健步如飞。甚至在这安宁的大学校园里,我们也无法回避失败与挫折。交友的失误让我们知道友情的珍贵,学业的拖后让我们明白时光的珍贵,考试的挂科让我们懂得勤奋的珍贵……。总之,只要我们求知求新的欲望没有泯灭,那么,失败与挫折终究会助我们构建起一段段坚实的人生,使我们一步步走向成熟——我常对同学们发出这样的感慨。
  回省我自身走过的道路,亦是如此。没有严重的脑震荡,我不会拿起英语课本走入大学校园;没有意外的交通事故,我不会获得博士学位证书;没有死亡的威胁,我不会创造出超乎我能力的业绩。甚至,如果没有第一次癌症,我也许就不会有挺过第二次癌症的勇气。我感谢过往时光中的每一次失败与挫折,是它们让我有幸在茫茫的人生旅途中点起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盏明灯。
  在淮海园艰苦创业的八年里,组织上也给予我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连云港市劳动模范、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优秀教师等。同时,我的著作也多次获奖,科研成果得到同行的认可。
  在整理过去的物品时,我翻出了一张大学一年级时的考卷(注:我当时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当中还夹着一张研究生准考证,上面赫然印着“中国社会科学院”几个大字。我都怀疑,自己当初怎能在还未参加大学统考时就胆敢挑战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硕士研究生考试!这张准考证记录了我曾经有过的梦想,而这个梦想早已在我的人生中,甚至在更高的层次上,得到了实现。
  眼下,尽管死亡的威胁依然如影随行,拉锯战般的治疗仍在进行,然而,伴随着死的阴影笼罩中的生的快乐,我依然珍惜着每日点点滴滴的缘分,依然怀抱着许多似乎不切实际的新梦想。我坚信:只要有追梦到底的真心和勇气,我所有的新梦想也跟年轻学子们的一样,会借助一次次偶发的颠踬淹蹇,在不久的将来逐一得到实现。


  • QQ
  • 公众号
  • 回顶部